“令人窒息的爱”!揭秘体育运动员偷拍跟拍产业链→

粉丝代拍者发布运动员行程信息

宋倩(化名)是一组运动员的“CP粉”(CP是英文couple的缩写),她经常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刷到代拍者公开叫卖照片和视频,这些素材通常会被打码或模糊化处理,CP同框的素材往往价格更高,还会被一些粉丝“买断”,用于制作周边再售卖。

除充斥在机场和酒店、缺少边界感与分寸感的“怼脸”代拍之外,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门口,也常年有代拍者轮番蹲守,曝光运动员的生活训练日常。资深粉丝李严(化名)觉得,体育明星泛娱乐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家会研究运动员微博的IP地址、微博照片里的柱子是哪个酒店的,以及时间线……就跟扒明星一模一样。”

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门口,常年有代拍者和粉丝聚集。

借“饭圈”造流量

影响力也是“生意”

以流量为导向,更多隐蔽的推手看准了其中的利益,进一步“收割”粉丝,对运动员的每一次曝光和打扰,都成为了他们明码标价的“生意”。

WTT重庆冠军赛比赛进行中,场外的街边小摊上,几位身着仅标有“志愿者”三个字红色马甲的人员向行人售卖运动员签名照,他们自称“赛事官方志愿者”,但每当见到佩戴WTT官方工作牌的安保人员巡逻时,他们却急着把摊位搬走。

“官方志愿者”拿到的“后台亲签”

部分极端粉丝和牟利者的“长枪短炮”不只对向运动员赛场外的行踪,更对准了他们最在意的赛场。体育行业一线从业者张亚(化名)见过粉丝带好几块相机电池、好多张内存卡,从比赛开始就不停按快门,满了一张卡再换一张卡,直到这场比赛打完。退场时,粉丝赶紧跑到外面,到运动员出口再去拍。

粉丝持续生产数据、制造话题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育明星的市场价值,他们真金白银地参与偶像文化消费,把运动员推向体育饭圈的“顶流”。一边是极端粉丝疯狂争夺“番位”的商业代言和商务活动,让他们喜欢的运动员逐渐商品符号化,另一边则是每位运动员必须面对对身心状态都要求极高的训练及比赛,二者间的割裂日趋明显。

为了寻求商业利益,一些品牌、平台还会借机推波助澜,加速了体育饭圈乱象的野蛮生长。曾参与体育领域相关政策制定、现从事体育经纪的周阳(化名)观察到,一条围绕品牌方、运动员、粉丝群体展开的生态链已经相当成熟。

周阳透露,品牌方会提前知道哪些运动员有非常多忠实的粉丝群体,甚至有些品牌可能会觉得被骂也是一种热度, “品牌方也很享受签一个有流量的明星,只要一官宣,微博下面上万条评论,全都是代言人的粉丝说‘你们家品牌好有眼光’。”

粉丝质疑品牌“公开站队”

在周阳看来,流量可以直观地反映体育项目与明星运动员的社会影响力,但如果各方都一味追逐流量,让“饭圈”、资本等肆意侵蚀,实质上是让关注焦点偏离了运动员和竞技体育本身。

一线从业者经常被网暴

行业生态被“饭圈”舆论裹挟

当畸形的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越来越多极端的粉丝无原则吹捧自己喜爱的运动员,出于复杂的情感寄托,他们常会萌生“护犊子”心态,只接受赢不接受输。

在张亚看来,体育迷更重视比赛过程,而粉丝关注的则是“我的哥哥/宝宝为什么输了”。 一些极端的粉丝群体将失利归咎于训练资源分配不公、裁判员恶意压分等,对专业的权威认识没有任何信任。

每每遇到所谓“争端”时,一些极端粉丝动辄就要“联名上书”主管部门,甚至想左右国家队教练组的决定,张亚总结,这种情况下,他们会在微博上把所有业内人士@一遍,要求替他们的偶像发声,更多时候,极端的粉丝们还会在@业内人士时附加上质疑和辱骂。

黄慧有着和张亚相似的境遇,让她最无奈的是, 国内体育新闻一线从业者,包括记者、编辑、主持人、解说员,被极端粉丝网暴是家常便饭,且行业内几乎没有“幸存者”。黄慧希望能把体育的力量传播给更多人,“但如果处在一个天天围着粉丝转以及自我保护的情况下,体育传播的魅力一定是在减少的”,黄慧说。

让张亚同样痛心的是,从业者已经被畸形的体育饭圈文化深深裹挟。张亚介绍:“解说嘉宾一般由专业运动员来担任,出于运动员的身份,会有一些犀利的观点和一针见血的评价,但无一例外地被这种舆论裹挟之后,大家全部都被驯化了,这一点其实挺可悲的。”

多位业内人士表达了对畸形饭圈文化侵蚀体育领域的担忧,他们认为,种种饭圈乱象严重背离了“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竞技体育精神。资深体育记者文杰(化名)将其称为“一种体育领域的虚假繁荣”。 他期待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能够更深入地融合到人民健康和青少年成长的事业中,让大家对体育的热爱不止于“饭圈”。

■此前报道

“饭圈”乱象进入体育圈,为何惹人反感?| 每日观察

王楚钦深夜发声:坚决抵制“代拍”行为!

中国奥委会发文:坚决抵制“饭圈”乱象

人间清醒!樊振东发文:这些“饭圈”陋习让我深度不适......

监制:卢刚 | 责编:陈改 | 校对:张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亚洲有几个女子足球队
癸卯年首战告捷 !长三乙火箭成功发射中星26号卫星